sumr

service@sumr.org
021 - 6160 - 6918

汽车移动端app应用,创业空间大用户粘性小

2014-08-28 


笔者手机里的APP常年不换的只有微信和导航。对于APP而言,最要紧的是产生巨大的刚需价值并加强用户粘性。而在汽车移动端应用上,至今还无粘性极大的汽车APP出现。

近来我经常关注汽车移动端应用。我发现,这类汽车app有的属于阶段性刚需,就像报考驾校后很多人通常会下载路考应用,但用完就丢;有的属于周期性需求,想起来就用一下,无需时就卸掉,有的是因为图新鲜下载,体验过后就秒删。并且当前基本没有直接付费的汽车App,假如有,那只怕马上给卸载。

可以说,“免费”正日益成为移动产品的准则,其背后商业模式,有的是通过企业间的广告、数据等合作,另一部分只能让我们去想象了。

对于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创业者们而言,现状让人忧愁,唯有先烧钱。此外,还得考虑怎么样避免用户的“黄油手”,还得想想怎么样将自己的汽车app粘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些都是汽车移动端应用在开发前,得先考虑的。

资讯、工具、社区的“三叉戟”

如今的汽车移动端应用总体可分为资讯、工具、社区三类产品模式。

资讯类的就像汽车头条那样,每天选取别的媒体的最新汽车资讯,融合部分原创内容,把它变成新的汽车移动端垂直新闻,推送给读者。跟电脑端比起来,这类经过整合和筛选的资讯推送,不但精简还符合汽车移动端应用的阅读方式。

工具类的就庞杂多了,有阶段性强需求和周期性弱需求两种。强需求类就像易点时空、木仓科技的驾考功能那样,弱需求则有应付查看违章、实时路况等可有可无的需求,就像微车等。

假如把移动应用的发展看成“引流、蓄水、养鱼”的过程,那对工具类的汽车移动端应用而言,引流最不好办,蓄水、养鱼相对简单;而对社区类汽车app来说,几乎所有环节都是难的。因为没有工具属性的“分神”特点,用户一进入社区,多数会变成刁民,挑剔起来非常厉害。并且这跟用户在汽车移动端应用社区的使用习惯、要求与电脑端不同有很大关系。

“PM2.5”偏高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市场非常大,虽然隶属“深度垂直”范畴,但不是微雕景观。仅凭工具类汽车App来说,驾考、查违章和导航三种功能,基本上满足所有工具类汽车app用户群体的需要,倘若做得好的,月活跃量过千万不是梦。而这样的创业团队一般只有几十人,就能带来数亿元的市场估值。

不过,汽车移动端应用创业当前所遭遇的困境又是什么呢?

根据对汽车头条、微车、牛车帮等三个应用的创始人加以分析,可知当今大的困境是,随着汽车App数量的爆发,用户粘性不断下降,而且新鲜感维系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应用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频次,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次数,则是越来越少。

事实上,从根源上说,有两个核心问题极为棘手:第一是在手机版面狭小、应用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给用户什么样的下载和使用该App的理由?第二是免费之后,如何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第一个关系到汽车App对接用户需求的直接与精准性,是否推广成功,第二个就是商业模式,对于资讯、工具、社区等类型的汽车app而言,各有各的困难,但也各有各的生机。

微车CEO徐磊认为,工具类应用的商业模式比较容易。经历上轮互联网泡沫,如今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更知道如何将流量变现。而且,移动互联网呼唤新的商业模式,而不仅仅像现在这样,单凭展示和效果广告来获得收益。徐磊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基于两点:第一是掌控数据。这有助于进行精准广告的推送。第二是掌握社交关系。单纯的工具性应用,无法长久地维持用户粘性,从工具类向社区类扩展,成为诸如车轮等工具类汽车App的未来发展计划。

而就素来就专注于社交关系的“牛车帮”来说,海兰坦诚,“目前移动端的产品还很差,不能上线”。对于未来必须面对的商业模式而言,社区类汽车app最大的优势是用户的互动性和粘性。从海兰的统计可知,如今他网站用户,每天停留时长大概十分钟。而怎样将这类数据转化到移动端,在“车问答”模式之上,还要做出何种改进,都是这类社区应用需要思考的。海兰说,接下来可能会推出跟“知乎日报”类似的产品,根据用户兴趣不同,推送个性资讯。

将资讯类放在最后,是因为作为为媒体人,笔者非常清楚这个离商业价值有多远。汽车头条创始人张耀东先前有过车载硬件的创业经历,磕磕碰碰,后来不得不还是回到最为熟悉的媒体上来,做汽车移动端应用的资讯精简和整合。资讯的意义在于可以向用户提供更真实、更有阅读价值的信息。但资讯的商业模式,如今还无法不跟传统媒体的广告及选题合作。这是新媒体都有的迷惘。

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创业空间

从三个汽车App类型,可以看出来,工具类的汽车App,创始人基本上都有一位以上技术工程师乃至大佬,而其他两类,则多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过来的。这也许跟工具类App技术门槛较高有关。

徐磊做微车项目之前,工作于创新工场。微车上线后,有人曾认为,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介入后,微车会轻易就被取代。徐磊则认为,像BAT这种巨头第一是不会花时间来做这么多细节,第二是,他们无法做这种底层的苦活累活。

海兰非常看重这类跟位置服务、路况信息有关的技术类应用,认为它们至少是媒体人难以介入的。而在了解社区类应用时,徐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甚至想和海兰深入交流一些汽车问答,以确保答案的公正性等。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来,工具类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需求,在未来可能会转型或增加社交功能。

近年不断有传统媒体人离职,“前赴后继”进入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创业领域里,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产品本身来说,媒体人能够清楚地对行业进行判断,尤其能准确地预知行业拐点的到来。不过,缺点同样明显。跟技术型创始人做出的产品相比,媒体人做出的产品无论是用户体验、产品细节,差距仍不小。

相关文章

2015-12-05 00:00

跨平台车联网体验——上海站

剩余名额: 23 人

活动已结束

友情链接
Process: 0.0646s ( Load:0.0035s Init:0.0081s Exec:0.0378s Template:0.0152s ) | DB :14 queries 0 writes | UseMem:2,418 kb
0.06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