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波:我觉得我们这三个环节,一个梦想,第二是痛点,第三是创业,可能今天下午就基本上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我想还是请faceui的创始人朱佳明上来吧。
朱佳明:接下来的环节进行一个互动,刚才我听到海波说了三个点,大家是不是也会有一些自己心中的问题,我希望踊跃提出来。第一个提问的是谁站起来就行。
听众:雷老师您好,您在说话过程中提了一下用创新设计的方式,去与科技结合,创造更多的东西。这个创新设计的方式是指什么?能详细说一下吗?
雷海波:创新设计的方式其实是这样的,我提几个单点,首先就是创新设计的方式,其实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圈内的人把它叫做一种设计的思维。设计师天然的出发点,就是他不懂技术,天然的出发点就是整合现有的技术去发现消费者的某个需求。这个需求在互联网圈里面管它叫痛点,但其实在设计圈里,我们管它叫用户需求。然后它是整合现有技术,而不是去研发一个新的技术。然后我们反过来分析,我们现在市面上很成功的这样的硬件品牌,比如说iPhone。iPhone其实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它就是整合现有的技术去满足你的需求。但是这个需求背后,联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是果粉,小米手机是米粉,乔布斯卖的还真的不是iPhone,小米雷军卖的也不是小米手机,而卖的是他的粉丝。所以,黎万强那本书叫参与感,如果你能抓住你的用户,把用户变成你的粉丝,那么这个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产品。因为我觉得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书叫设计师思维,就是《设计如何改变世界》,应该是IDO的创始人写的一本书。
朱佳明:设计其实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驱动力,特别是原来我们觉得技术是门槛。现在大家都可以站在一个用户体验的维度看待产品。首先,技术已经不成为问题,那接下来决定成败的其实就是用户体验以及刚才讨论的像商业策略。除了这位朋友,还有谁?
听众:我们现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医院主任出差,他拿着一个手机,就可以去看实验室内的显示器上的图像。但是现在有个问题,所有的技术几乎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唯一的优势一个是客户我们有自己的客户,还有一个是商业模式是我们的。再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雷海波:我理解你的声音,其实是一个2B的声音。因为你面向的是一个主任级别的。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唯一的就是,你如何能够让他很方便地用到你的产品。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管它叫用户体验。就是说这个产品跟他的联系是你真正地帮到他了,而不是我给你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式。
听众:我没有创造新的方式,因为他经常出差,或者去国内各大研讨会,但是他没有在实验室的机会很少,所以他回来以后会有很多的片子压着,我们就是帮助他用日常时间把他的工作完成,我们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
雷海波: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有市场需求的,但是我觉得可能如果你从创业角度来讲,你可以学小米,先从屌丝用户开始做。
听众:我们直接有这样的客户群,就是想问问。
雷海波:我没法给你指导,真的。
朱佳明:我觉得你的意思,就是说他有这一块客户群,这一块渠道,刚才海波说是小众,但是其实这块渠道不是很多人能拿到的,也不是很多公司能拿到的。但是你没有技术,技术可能是另外一个公司做的。所以,你是想了解这个产品怎么能够做得更好?还是?
雷海波:我从另外一个层面,我讲另外一个案例,我们都知道现在有两个健康秤的团队非常火,一个叫PICOOC,一个叫康诺云。你们知道投他的逻辑是什么?那两个产品没有任何的技术门槛,就是一个算法。更好玩的是,这两个产品都是同一个代工厂代工的,但这两个团队现在都比较火,特别是PICOOC,他的B轮融资是1200万美金。但是投资人投他的逻辑就是,像这种没有什么门槛的产品,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快速占领市场。我给你一笔钱,你能够把中国所有愿意用健康秤、智能秤的人,你都给我覆盖到,就是快去占领用户市场。
黄燕刚:我们两个人这个层面,正好可以沟通一下。其实大家现在的情况很像,就是我们的策略,我们要创业,先叫做公司先能养活自己,有现金流,能赚钱。但是我们现在的方式,实际上我们的业务,跟我们现在开发的产品是不相关联的。我们做的是军队项目。跟你这种,我觉得有一点是类似的,就是说我怎么样,也不是用我们的技术,我也用到一些开源硬件、一些射频的、通讯的等等。我们的做法是什么呢,你一定要让客户知道你的价值,你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你应该有跟客户的沟通,包括你现在做的服务是不是很到位,到位到什么程度,能让他忘了背后的技术。包括简单的来说,你用的手机发微信,你不会想到手机的核里面还有一个蓝牙的模块,你就用了,用得很舒服。给客户做服务,像我们这样,很多技术不是自己发明创造,你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所在。
朱佳明:你们需要了解领导想要什么,业务层,需求层,只有你们挖得出来,这一定是技术没办法的。
听众:各位老师好!我是90后,我首先是一名女性。我想从女性的角度来问一些问题,尤其是苏峻老师,就是小米开发这个可穿戴性设备,我自己本身对这些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我们发现,或者说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您的用户中,有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就是从人口上来说,女性肯定是占到了50%,甚至有些地区是以上的数量。作为女性来说,我相信你们的小米手环设计,简洁精炼,功能也是非常周到的,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来说,我有三分之二的场合,可能我会不得不把它摘掉,道理很简单,比方说今天它跟我的裙子不搭,或者我要去参加一个宴会见人,我需要一些,从用户体验上来说,外观性更加美观一些的东西,我不知道,包括在座各位老师,因为我觉得可能是软件和产业行业的本身性质决定了,自然耳染以男性角度思维来思考。有时候也许是无意,或者是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给女性需求上这样的一个设计。前两天我还看到了一则新闻,国外有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时尚可穿戴性设备,它不是一个手表,是一个时尚的手环,就是在女性参加宴会的时候,没有拿出手机也可以知道有来电,手环的内部就可以显示出这是不是一个重要的电话,你是不是需要站起来去接,或者怎样的。我觉得这个就是从一个市场需求的细化上来说,我觉得它是比较抓住了大部分的女性的心理。我想知道您的意见?
苏峻:这个需求小米实际上并没有忽略,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这样,为什么这样一个黑色的腕带和一个这样的一个,其实核心元素就在这儿,我们内部原来叫做米粒,它确实像一个米粒,很小。实际上我们很快就要发布跟它相关的差异化的产品。首先如你想很省钱,但是也有个性的话,我们会推出一系列不同颜色的腕带。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颜色,你想更高大上一点的,我们尝试了很多其他的材料,包括真皮、贵金属,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完全可以在我们的产品线里找到,甚至它完全做成一个女性个性化的装饰品,而只是把这个米粒嵌入到这个装饰品里面。因为它的具有这种初始形式,所以实际上它的灵活度是很大的。
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为什么我们要出这样一款标准版?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把它的量提上去,把它的价格压下来,把它的供应链整合好,然后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很低的价钱先尝试它。关于个性化市场,我觉得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前段时间我遇到了美图手机的研发者,应该叫美图秀秀的应用,叫美图手机。因为它跟小米手机的销量比较,非常的小,但这款手机的个性点确实触动了我就是它的拍照的美颜功能,真的做得很专业,它前后的曝光效果,比如说我在全黑的环境下,我可以把我的面部的光补得很均匀,把我脸上所有褶全部抹平。这种面对女性的个性产品,真的有它独特的市场。
当然,小米手机在手机的自拍应用里面做了很多的优化,基本能够满足女性用户的要求,但是如果你想追求更极致的,也许真的有一些个性化的产品能够满足你。它就是能够打动,有些女性用户,或者某一个年龄段的用户的一个最痛点,让她们去掏腰包。我觉得市场是多样的,确实是有大众市场和个性化市场,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我觉得,所以说大家这个商业机会是非常多的。我们创业者可以抓这些点。
朱佳明:刚才谈到个性化,接下来还有哪位朋友?
听众:我是一个大学的大一学生。目前移动穿戴设备,小米做的手环是一个衔接手机的东西。未来的穿戴设备是基于衔接方式还是单独是一个产品,而不是用平台方式?包括盈利点,未来盈利点,移动穿戴设备是单纯地卖硬件盈利,还是基于平台的盈利呢?
苏峻:我觉得你提问题的时候已经把问题回答了,因为你的所有答案都在后面,盈利点,我觉得在座的创业者,大家都对互联网比较了解,互联网模式不是说卖一件商品就要赚一件商品的钱,互联网有一个变现率的,我们首先要把面扩得足够大,然后他通过一个变现率自然地有一个所谓受众,或者现金流的转化率。实际上互联网的概念,总体来就是这样,如果你是一家有一万个用户的公司那么你这个公司可能不值什么钱,但是如果有一百万,可能这个公司有一个比较好的价值。如果有一千万甚至一亿用户,那你这家公司就是一个平台级的,生态级的公司,那么会非常的之前。所以,整体来看,做这种只能硬件的话,一定是通过平台和生态获取收益的,一定不是靠硬件来赚钱的。靠硬件赚钱的这种概念,我觉得已经非常落后了,在这个领域是完全不适用了,基本不适用了。因为它会把你局限在一个非常低的层面。另外一个,你刚才说到的是通过手机连接,还是通过?
听众:未来穿戴是单纯的服务于手机,还是一个移动设备,有移动功能呢?
苏峻:我觉得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很多可穿戴设备是……
听众:你想google glass它是一个单纯的眼镜,手环是服务于手机之上的。
苏峻:当然谷歌眼镜也可以跟手机互通,实际上不应该是单点连接,应该是多点。随着技术的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智能穿戴设备,能够直接接入网络,而不是通过手机介入网络。但是实际上就是说,……
听众:你的意思就是做一个平台?
苏峻:对。一定会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它要依赖于手机,就是因为我们很多的元器件,包括可能体量啊,包括续航能力,包括它对于数据的管理能力,运算能力,包括连接能力都不是很强大。比如说现在的手环基本上还是基于蓝牙技术,并没有在里面放入wifi模组,未来有可能直接接入wifi是完全有可能的。未来应该是多条通路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必须要依赖某一个途径才可以延展的概念。它就是人的神经网络概念,一定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不是单点的。
听众:大家好!我们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大三的学生。我们也是学设计的,这次来的时候,我母亲问我很多问题,你学建筑的来这个地方干什么呀?我说将来我从事一个行业不一定,学美术这么长时间,是需要我把更美的这个感觉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并不是把我的专业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我是这样的。今天听了这么长时间,我非常感觉很兴奋的就是,也许我大四走入这个社会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开心的是有这么多姐妹们在设计的道路上为我们这么辛苦地去铺路。谢谢你们!
第二,我是想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曾经用过一款手机,就是三星的,这款手机给我带来一非常不好的印象,它最主要了就是它当中携带的三星一些产品,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用。我觉得现在在这个环节当中,需要一个很大的一个改善的问题是,你有很多东西,发挥得很好,也非常用客户的想法去想。但是我们这些客户不知道怎么去使用。以至于,到现在我这个三星的手机已经换了一普遍,买了个腕表,也不知道怎么用,根本就不想用。我还在一直用苹果的产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也不想用这个东西,但是我在买苹果电脑的时候,他就告诉我,把所有的问题都帮我解决了之后,包括手机跟电脑怎么衔接,包括它和Pad怎么衔接,给我讲得非常好。以至于我现在突然换三星之后,这个连接性特别差的时候,我接受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还用苹果的原因。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可能大家在不断地创新,你的设计当中是非常小,是不是之前的有一些什么软件一些系统,大家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讲,还没有完全领悟到一些很小的事情,是不是真正能用到消费者当中?这是我作为一名消费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最后还是感谢大家!
朱佳明:保留原有用户习惯。
听众:我想问一下富士康的刘院长。刚才您说的三本书,前两本,我没听清。
刘峰峰:一个是《长尾理论》,第二是《众包》,第三个就是《浪潮之巅》。我讲这个主要是觉得,我看这三本书我会理解90后怎么想,但是我发现老一辈人确实很难接受。
听众: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学工业设计出身的,开学就是研究生二年级了。研究生一年来的时候,就把课程都修完,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可以有完整的时间做项目,实习。正好我研究生开题的题目就是面向失智老人的智能穿戴服务设计。但是我现有的一个困惑就是,我周围很多同学,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出去实习。如果以后要去企业的话,也是需要一些项目经验的。但是这样的话,我就没有时间,或者没有那么大的精力研究我的课题。刚才老师们也都提到说,如果要投资一些穿戴方向的,会选择一个靠谱的团队,一些靠谱的人很重要。如果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怎样权衡,是去企业实习,挣一点零花钱,还是说我们应该可以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去?可能也会辛苦一些,然后是自己研究出一些东西,你们觉得,你们想要面对你们将来的要投资的人,会给他们什么样的一些建议?
黄燕刚:其实,我们也时间很久了,所以这个问题已经不纠结了。如果你有零花钱,还能活命的话,你就去做你的创新或者叫创业也好。如果你零花钱都没有了,那很简单,你去找工作吧。这个我觉得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刘峰峰:我的看法跟黄师兄不太一样,聚美优品那个戴雨森是我师弟,当时好像是学美国的,应该是念硕士中间,中途辍学出来,所以成就了一段创富的美名。刚才雷总也强调,现在阿里那么多人,一下子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真的是互联网造富已经造了很多资本。现在北京上空都飘着几百亿美金,随时等待各位。所以说其实你创业并不是你要自己去掏钱,还是需要一些财务杠杆,找一些天使风投什么的。之前不是有一个笑话吗,只要你在中关村驻足超过3秒钟,十年前就会问人你要不要光盘,现在只要你在中关村随便找个星巴克一坐下,点杯咖啡,就马上会有当年卖光盘问你,哥们儿要风投吗?所以说,现在我觉得你只要家里不至于穷困必须要你去打工,我觉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关键是你是不是一个有热情去做这个事情的人。你觉得这个做事情是不是你以后未来会成为一个大的兴趣之所在。如果你觉得这个是有价值的就做。这个关键是取决于你自己。
因为我在深圳待了很长时间,在北京也待了很长时间,之前跟墨迹的兄弟有一次一块儿去深圳看一些创业团队,当时都不好意思跟深圳的创业团队讲他们拿到风投公司的故事,免得人家太伤心。因为深圳的,他们见到这个团队各种苦逼确实也都有。但是你完全可以一个也不需要多少成本,把你的想法创意写出来,带你的团队去找风投。如果你觉得这个有价值的,确实是有必要去尝试,我觉得也可以去这样做。没有说,我不认为是你要拿自己的钱去做,可能也就花点打车费,或者是打印文件,其实你花不了太多的钱,重要的还是创意。现在谁做生意拿自己的钱做?要么拿银行的钱做,要么拿风投做。我觉得这个黄师兄的思路还是70年代的思路。
苏峻:我个人看法,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者毕业之后迅速进入创业的,实际上失败的机率是非常非常非常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鼓励这样的。大家可能知道,你比如说,举个例子,小米的八个创始人,你看他们的年龄就知道了,40岁往上,所谓老男人。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栽过很多跟头,跨越过很多坑,然后才能积累到这一步。特别是做硬件,不要小看一个手环,甚至更小的东西,你没有经历过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困难。因为现在的用户,因为我们是手握iPhone,把握移动互联网长成的一代,这一代消费者对于用户体验、审美品质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上一个十年的人。不要想用那种方式去欺瞒消费者,那是不可能的。用户的口碑会直接把你淹死,你所有的东西全部都化为泡影。所以,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把东西吃透再做。这个真的是,我觉得从,我打个比方,就是小米和锤子之间,真的会是有这种差异。因为小米这八个工程师出身的老大,对于硬件的开发,对于工程的难度,有足够的敬畏心,所以才能把这个事业做得这么稳。如果你带着一种只卖情怀的观念去忽略掉工程上的任何一个细节,最后可能都会摔得很惨。谢谢!
李宣:前面三位老师的提问,让我联系到创业的环节。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我估计也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包括还有大三得学生,可能都会面临实习的,我就从这个环节讲。先明确一点,你要去实习的目的是什么?你刚才提到一点是挣点零花钱,如果要是这样,我觉得你就不要实习了。你实习的目的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你要去什么样的公司实习,以及这家公司能够给你什么?就是关键的一点。另外,你做研究,我也想知道你自己获取信息和研究的通道是否足够的开阔和顺畅?如果说只凭你一己之力,我相信你的视野肯定会比较局限。如果说你选择了某些实习的公司,能够带给你这样拓宽视野的信息,包括一些资源也好,或者行业里的一些东西地其实反而会帮助到你的研究。所以说,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包括你研究针对老年人那块设备。那你的目标企业,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那你选择这个企业,可能会影响到你后面的工作。
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之前的经历,我其实在本科时就是典型的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外面了。我记得包括西门子、联想、百度,还有一些小公司,我都实习过,我当时的目的很简单,我就想找到一个我自己的定位,我到底适合什么,以及我将来要做些什么。我带着这样一个目的,也让我接触到了一些企业里面,很牛逼的设计师。他们带给了我一些不一样的看待设计和看待我在学校里所学这些知识的视角。我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学校的理论一定要跟实践有良好的结合。其实我现在就非常敬畏我在学校里学的这些知识。我再说实际一点,当我跟产品PK,我会发现这种理论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不然我会觉得我没有一个方法支撑我的这套解决方案为什么是好,并且这种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还会进一步完善,自己去咀嚼,不断地去丰富。我觉得这个是我实习方面的一些建议。
张烈:我在他们班的时候,李宣一直是他们班动手最快,一旦有作业第一个完成的人。实际上每个人,我觉得个性的差异还是挺大的。虽然我们学校里面,现在有一股鼓励创业的风气,但是实际上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首先大家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这个还是根本。但不排除有特别个质的个性突出的同学。如果说你还在犹豫,我要不要去创业,那我就劝你不要创业,还是先把学习学好。
雷海波:这个问题我有很多感受。我最近在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作全国各地跟设计有关的一些活动上,和一些跟IT有关的论坛上,我在做一些讲演,叫设计创业,讲了二三十场了,每次讲完之后,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工程师出身的人都对我所谓设计师未来将领导这个世界的理论都不屑一顾。设计师都会冲上来说,叫海波,或者叫雷总,他说我听你这么一说,我过去十多年都白活了。有两种不同的效果。但是我也跟大家讲,其实我最近这半年,还真的成功地忽悠了两三个全球500强的企业的设计总监或者用户体验总监,加入到了创业的热潮里面来。而且我这边也会给他一些种子轮的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前提是这波人是全球500强设计总监或者产品体验总监,会有十多年到十五年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大学刚刚毕业。
而我自己创业的时间点,倒是大学毕业的当年,我就开始创业了,做视觉中国,2000年的时候。但是我跟很多同学不一样,我从大一时候开始,就在北京一家当年很出名的做通用软件的公司叫实达铭泰,我在担任那家公司的设计总监,但是我那时候还是大一,一直做了三年。那家公司当年做了一个通用软件,叫东方快车,是跟雷军的金山词霸对着干的。所以,我其实在那个时间就接触到了所谓的一个商业市场,包括竞争的恶劣程度,然后如何用设计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创业的热潮中。所以我觉得,在校的学生要创业的话,我觉得你还不如先去着两三家公司先实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包括我大学毕业的当年也是进入了信息产业部当年有一家很好的互联网公司,叫(未知),我也是在那边待了大概有八个月。我是看他们怎么操作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才有底气说出来再创业。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慎重,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或者说你觉得你准备好的时候,你就要毫不犹豫地出来创业。当你觉得我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那你不妨再学习,学习,对,这个很重要。谢谢!
朱佳明:总结下来,就是要经过洗礼,了解商业,并且要对自己将来有可能经历的困难有预判,这是最主要的。接下来还有哪位?
听众:大家好!我是在一个电子商务公司里面做用户研究的。对于这个意见,我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个是关于在医疗相关的智能硬件上面,就目前而言,医疗相关智能硬件,现在看起来只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医疗状态。当然,它现在的一些产品好像也不是特别多,在中国。但是在美国那边研究下来,一些西辽硬件它的准确率是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像一些高血压、高血脂、血糖,这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没关系。但是像一些比较新的,比如说可以测定你心脏的情况,让有心脏病的患者用一些智能硬件就可以观测检测自己心脏的情况,但是美国那边研究下来,就发觉它的准确率非常低,甚至有可能导致而延误疾病的治疗。这方面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想法?
第二个,关于自动学习的。因为智能硬件,刚才也说了,它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反馈图表的话,其实是没有意思的,用户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真正要它服务于用户的话,他需要有一种自动学习的结构的,现在比较著名的自动学习功能就是Nest,它自从被谷歌收购以后,谷歌把它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枢,就是运用到它自动学习的一个功能。让用户不用主动地告诉我你应该做什么,它自动能从你每日的生活给你最适合的东西。但是,对于自动学习这方面,在中国目前,好像感觉还没有什么有名的一些产品出来。对这方面,大家有什么想法计划?
第三,从只能硬件的一个智能硬件的互联互通上面讲,互联互通就涉及到智能硬件的一个标准。我们现在标准非常混乱,连接标准,数据传输的标准非常混乱。有一些联盟是尝试做这些事情,苹果、谷歌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做一个平台,然后去链结,给一些SDK、API给大家去链结,然后我把这个标准统一起来。但目前看来,中国的话,百度、小米,都尝试做这个平台,把它给圈起来。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还是比较模糊的,对于智能硬件的,可以说是物联网的连接标准,大家有什么想法?
李宣:我回答你第二个问题,首先就是你说的包括计算等等这些东西,它不是小公司能干得了的。百度这几年一直研究一个产品叫百度大脑。目前它的智力水平大概是3岁儿童的水平。但是它是集全公司之力,集一家技术公司全部的核心的研发团队做的,并且以此为核心,用网状的方式辐射百度其他的这些智能终端或者是软件设备。所以这个环节还是需要有一个建设的过程。并且它在实际产品化的环节里面,会有包括张教授刚才提的一些跟伦理相关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现在跟宝马合作做无人驾驶汽车,这个东西在法律上都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在安全性上。虽然它现在的技术有可能可以达到这样的,但是还有很多东西,在政策上,在国家管控方面是没有办法放开的。但是基于它本身的计算,如何更好地结合可穿戴设备,我觉得还是我前面说的,就是当采集和数据的加工完成之后,通过这个大脑的解读,再加上部分人工的解读。这个百度大脑解读的是一个什么?是把这些数据变成,因为这个数据采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你要把这些数据采上来变成有用的数据。这是第一步,然后如何更精准,第一你提到医生误诊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光靠机器不可能解决,机器只能是一些固定化的算法,把一些经验的模式,把类似于百科这种的经验的模式拼装出来然后根据你的需要推给你,如何精准?还得是人。比如刚才嘉宾讲到的,我们可能是对接某一个专科的医院,某一些专科的专家,不一定是所有全类型的问题去解决,只针对专业的问题给它一些解决的方案。可能就能把这种,大数据的算法和实际的产业联结在一起,然后更便捷地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优势,并且能够在准确性上,做更好的保障和提供。
刘峰峰:因为医药是我自己在外面投资比较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给一些建议。医药为什么现在这块难做呢?像你讲的,第一个准确度。清华一个团队大概七八个人搞了三年,就是做一项指标,就体温。三年之后,他自己解决了所有传感器、芯片是自己设计的,他敢说他准确度做到多少多少。其他有的团队他说我只是用的公用模块,公用模块这个就不能保证了。其实它里面包括第一个传感器,第二是你的算法,第三你怎么保证万一出问题的话,这个东西就变成如果你用这个来诊断就有很大问题。所以,医院,不管是中医、西医,还是讲究一个望闻问切,或者至少用各种手段见到你本人。所以,有些东西,目前想把它完全做到大数据,确实像雷总讲的,有很多的技术障碍,这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去推进那个基因芯片的原因。我想有些女性可能用过早孕测纸,可能就是十几块钱弄一个测纸,就可以直接,比如你滴一滴血上去,就可以直接告诉你所有的数据。然后,这个数据,其实你刚才第三个问题,网络互联互通,其实这两个是矛盾的。因为如果真的是你,有一个人很机密的数据的话,这个基本上会在自己国家,或者是某个体系里面作闭环,这个东西不可能给你公开的。你如果拿到一个国家,比如基因上的,你可以开发基因武器,直接用化生武器,比如说你对日本的话,就照日本,直接就见光死,换中国人就没事。这样很容易就种族灭绝。
所以说,我们现在做得比较终极的方案,现在我们可以用基因芯片,直接测到你现在病症的状况。现在你可以认为,我们不用测心电图的方法,测脉搏,测血压,测心跳,测数据血糖,这个其实还是有点像一些模糊的数据。我们现在更直接,就直接是做芯片,看你的基因现在已经变成什么样的状况,预示着你未来会发什么病,然后未来我就可以提前做那方面的,心脏方面的药物研究,或者是血糖方面药的研究。我们现在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我讲这个,可能对各位有点早。因为我们是感觉布局三年或者五年之后的一个医疗形态。这个时代,正在往我们身边走来,可能你现在还觉得,当然国内现在还比较流行的还只是基因测序,多半有些人怀疑儿子不是自己的,测试一下。只要怀疑的,基本上80%测出来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状况比较多。这个是最浅层的应用。以后你会发现它越来越厉害。你刚刚说的百度和大公司怎么玩,我也不知道。我们只是从做这一块的创业小组的角度跟你说一下。
苏峻:标准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实际上智能硬件主体的无线连接方式,比如说蓝牙、wifi、ZigBee这种方式,应该说这几种,但是应该说标准确实不统一。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体验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本来做了一个东西,但是跟很多东西不能互联互通,或者说它的互联互通不顺畅,这样就导致我们对这种产品的黏性和依赖性变得很差。标准,我觉得现在属于一个战国时代,大家都在争。刚才也提到了,苹果也好,谷歌也好,甚至包括国内的百度和小米,都想在标准方面有所建树。但是我觉得目前从国内企业来讲,从标准上面,我们目前还没有积累出优势。也许在本土化方面,在本土来说,你可能局部优势。但是整体来看,目前的标准还是牢牢地把握在美国这些高科技公司手中。因为你可能花了很大的工夫,他可以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你击溃,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我觉得也不是没有机会,我们慢慢地积累会逐渐好起来的。大家可能有印象,就是我们以前的移动4G,就是TDCDMA,这个标准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做,但是你发现iPhone不支持它,我原来特别有感触,就是很多用iPhone的用户拿着手机说,这个iPhone上网怎么这么慢呢?原来他里面放了一张移动卡,那一定慢了,它不支持TDCDMA标准。
但是,你们会看到一个变化,现在的iPhone6,包括iPhone6 Plus里面都内置了我们所谓的TD-LTE的标准,意味着什么?就是我们中国因为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另外一个,包括我现在一直在有TD 4G,就是移动4G,我觉得他们的网络的覆盖率,包括信号联通率都比以前有长足的进步,我基本上可以丢开联通的3G,用它来享受移动互联网。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累积到一定程度,而且你自身的,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是让我们在树立标准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所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标准是由中国人制定的,这个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主持人:特别是在智能硬件一个新兴的时代,标准我们可以期待由中国人创造。好的如果没有人继续提问那我们就感谢今天到场的嘉宾和参加我们SUMR可穿戴设备专场的观众,希望大家以后可以继续关注SUMR,谢谢大家!